产品中心

首钢东大门周一拆除 老工人回忆当年的那些事

2024-10-17 产品中心

  它是长安街最西端的地标建筑,下周一它将告别这个已然不属于重工业时代的城市——首钢东大门。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,用回忆召唤着昔日的朋友们,重温曾经那段热火朝天的岁月。

  其实,“首钢东大门”在很多人心中并不仅仅是一个建筑,更像是一个地区的象征。它伴随首钢而来,留给人们无限的青春畅想,如今“大门”随着岁月流逝将成为历史,但是人们心中的那道“大门”却永远地向着未来,敞开着……

  1945年抗战胜利后,国民政府接收石景山制铁所,把厂名改为“石景山钢铁厂”。1947年,北平当局打开西长安街城墙,修建一条大路,直达石景山钢铁厂厂区,厂方考虑经营上的方便,建起了厂东门。从现有的老照片能够准确的看出,那时的东门非常简陋,只是两堵10多米高的石墙,门外是土路,门口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。

  1966年9月,石景山钢铁公司更名为首都钢铁公司。从那时起,周边老百姓的口头语里多了一个词儿:首钢东门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厂子、这个名词,以及周边老百姓的生活,从此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。

  1968年,东门附近的金顶街首钢单身宿舍内有一个职工食堂,俗称“六食堂”,那里的饭菜其实就是大锅饭。家住北辛安和平街的李东方说,小的时候母亲在金顶街百货商店工作,“六食堂”就在隔壁,很多人到那里买饭吃。

  李东方每次跟妈妈去“六食堂”吃饭时,总被食堂里的味道所吸引,尤其是那里做的茶叶蛋、包子让他记忆犹新。一两毛钱就可以吃得非常饱,回头率超高。那时候,石景山区很多企业是为首钢而开办的,首钢的需求带动了石景山区的服务、百货、餐饮等行业的发展。区政府在各个街道开办服务社、街道企业,解决了首钢家属的就业问题,到首钢工作也成为一些年轻人择业的首选。

  上个世纪70年代,石景山北辛安、古城、金顶街地区的中学生有学工课,所谓学工课就是向首钢工人学习的劳动课程,所去的地方都是如修理厂等较为安全的企业,类似焦化厂和炼铁厂这类具有危险性的企业,必然不会让学生们去的。

  1975年时,马建辉在首钢修理厂学工时,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进入厂东门时,很多工人都是自己带饭上班,而每看到这些工人吃饭,他们就羡慕不已。

  那时,家里白面少,学生们大都将窝头和剩菜装进一个饭盒里,要是看到谁带馒头了,那肯定会遭到红眼的。而他的那位师傅每天中午都吃两个烤馒头和一块咸菜疙瘩,看着这位师傅大口大口地嚼馒头的样子,大家不住地流口水。这位师傅却说,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动力,全家人除了他每天中午吃馒头外,其他人都要吃窝头。

  首钢工人有一个福利就是每天下班后,可以在本厂的浴室里洗个澡再回家。那时候一般家庭里没有淋浴设施,很多子弟下午放学后,便会趁着保安不注意溜进厂东门,然后到澡堂子洗一个热水澡。洗完后再去车间,用饭盒或者玻璃瓶子灌点汽水带回家喝。

  这汽水是专供工人喝的降温饮料,这种汽水里面的二氧化碳气儿很足,所以装在钢瓶里。一口下去跟着就是一个饱嗝上来,浑身清爽,非常好喝。由于好喝,很多人都会拿着瓶子进厂灌,出厂时怕被查还要遮掩一番。

  就是现在,在首钢厂区服务社里还能看到首钢这种自产的汽水。售货员表示,如今的汽水甜度和盐分都比以前的少了。不过很多以前“偷”过首钢厂子里汽水的老居民都说,如今这汽水的味道没变,唯一不同的是以前的汽水是装在钢瓶里,如今的汽水则装在塑料瓶里,出厂时再也用不着担心被查到了。

  上世纪80年代的首钢东门,与很多工矿企业的大门并无两样,宽阔的门两侧有对称的传达室等建筑。

  不过,在东门外却是另一番“天地”。首钢工人韩文明是1983年到首钢工作的,那时下夜班的工人会相约厂东门,然后齐聚路北侧的小酒馆里,喝上几两二锅头后再回家。一到后半夜,厂东门外热闹非凡,很有在“簋街”的味道。

  那时,对于工薪族来说,去饭馆吃饭算是一件较为奢侈的事情。没有经济基础的人是做不到的,而首钢工人就做到了。80年代初,首钢实行承包制,年年都会根据业绩涨工资,俗称“挂率”。一般企业的工资大都在每月36元时,首钢工人的工资已能拿到60多元了。有了钱,厂东门、小东门、北辛安地区的饭馆着实火了一段时间。

  上个世纪的80年代,正是首钢最红火的时代。多少先进的设备正是通过长安街,由大卡车运进厂东门的。在当时,沿途观看大型设备进首钢,也是东门一带老百姓的一件乐事。

  1986年8月26日,首钢公司从比利时进口一套炼钢设备的事件轰动了全国。首钢工人王兴鹤也参与了这项工作,超大型炼钢炉通过北京的大街时,沿线过街电线都要剪断,为它让道,每小时几公里的车速令北京人享尽了眼福。望着这些大型设备,很多人似乎有一种中国已确定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的感觉。当这套设备驶进厂东门时,王兴鹤和他的工友们不约而同地对首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
  首钢厂区内有一条公交线路,从苹果园至五一剧场。以前叫81路,后来改为501路,现在叫专108路。这条线路的开通,主要是未解决苹果园、古城首钢小区工人上下班的交通问题。

  已经退休的公交职工刘春峦说,乘坐这趟车的大都是首钢工人,素质相对要高一些,车上遇到困难他们也乐意出手相助。1992年春季的一天,一名乘客在车上闹事儿,她就将车停在厂东门口,保安员看到她的举动,就知道车上有事儿了,于是从前门上车,一问有人在车上闹事儿,不买票还打售票员,这位保安二话没说,就将这位闹事儿的乘客拽下车。

  “从那以后,每趟车都要在厂东门停车开门,上来一名保安跟车护卫。一度在公交车上闹事的员工就这样被管住了。这座大门也成为501路司售心中的保护神了!”刘春峦解释道。

  1992年9月10日,这座“保护神”变样了,一座仿古样式的首钢厂东门经过改建后落成。当年的设计者回忆,设计组先后考察、测量了北京市的很多古建,最终以西门为原型,建造了仿古的大门,并沿用至今。

  也是这样一个时间段,首钢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,职工也持续不断的增加。光有专线车还不能解决工人上下班问题,每到工作日早上,首钢工人还要乘坐公交专车进入厂东门。承担这项任务的以337路车队为主,每天早上开进厂东门的公交专车排队进入,成为一大景观。

  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转变和发展的需要,首钢的大部分厂区搬到了河北,在北京的部分也不再炼钢,进出东门的人和车也逐渐地减少,但它依然是首钢人“回家”时的必经之地。

  2010年后,转战到京唐等厂区工作的职工,可以从厂东门坐免费专用大巴车往返唐山和北京之间。刚刚回京的崔师傅说,每次回京时,看到厂东门,就清楚自己到家了。

  下周一,这座屹立在长安街最西端的老“新东门”就要拆除了。厂东门的设计师向海升告诉北青报记者,这座门的门顶部分是木质结构,中间部分为混凝土结构,底座为汉白玉石,迁建时将对木结构进行分解,编号保存,然后在新址上复建。

  厂东门虽然被搬离现有的位置,但它在首钢职工心里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。首钢公司一位负责这个的人说,厂东门的迁建表面上是拆掉了一座小门,但却打开另外一道大门,那就是打开了长安街的西侧大门,把门头沟和长安街连接到一起。今后石景山和首钢还有门头沟区都将借着这条百里通途,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。

相关搭配